七所高校共同发出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“最强音”

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(朱虹 刘涛 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孟佩佩)“人类的未来在海上。”8月26日,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举办的海洋强国战略科技创新论坛2023上,大会主席团主席、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德森说。

如何认知海洋、开发海洋,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战略步伐?20余位院士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高端智能海洋装备,船舶动力、核能与新能源,海洋信息与空间安全等方面开展了深入交流研讨。


(资料图)

此次论坛由哈尔滨工程大学主办,“哈军工”分建院校国防科技大学、西北工业大学、南京理工大学、陆军装甲兵学院、陆军工程大学、陆军防化学院协办。在哈工程建校70周年到来之际,七校共同发出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“最强音”。

活动现场。王一勇/摄

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、校党委副书记姚郁希望,与会各位专家学者充分交流,激荡思想火花,凝聚发展共识,共同为建设海洋强国注入新动能、贡献新智慧。

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、副主席张晓燕表示,黑龙江省科协将搭建交流合作平台,整合汇聚创新资源,希望各位院士专家能够更多地关注龙江,与龙江展开更深入的交流合作,推动现代化新龙江高质量发展。

在主论坛上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北京大学教授甘子钊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原大连理工大学校长郭东明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黄震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郭万林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究员王军成分别作专题报告。

记者获悉,国际海事组织今年7月提出了到2030年实现海运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8年减少40%以上的目标;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“净零排放”。船舶动力和船舶海运正面临一场能源方面的大变革,变革方向就是船舶能源走向脱碳,实现零碳排放。

与会专家认为,未来可通过三条途径实现船舶零碳排放:对于近距离沿江沿海的点对点运输,使用纯电驱动作为船舶动力;远海跨洋的船舶运输,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走向燃料的脱碳,使用甲醇、氨、甲烷等绿色燃料替代传统柴油燃料,同时这几类绿色燃料都将通过光伏电、风电等绿色电力提取,替代现有从石油中提取柴油的方式;未来船舶也可继续使用石油提炼出的柴油、重油作为燃料,但同时要通过加配碳捕获储存系统,在船舶到岸后将捕集的碳卖给相关机构实现碳的再利用,由此也可实现船舶传统燃料的零碳排放。

此次论坛还举办了高端智能海洋装备,船舶动力、核能与新能源,海洋信息与空间安全,智能系统与自主感知,先进材料及结构与装备应用,船海智库与社会服务等专题论坛。
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

关键词:

x 广告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西南仓储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8   联系邮箱:39 60 29 14 2@qq.com